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“天水都市圈”要来啦!规划实施方案公布

  • ╰流年已逝╮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6493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2/2/24 10:59:42
  • 来自:甘肃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天水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


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
关于印发天水市落实“十四五”陇东南区域
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


天政办发〔2022〕13号

各县区人民政府,经开区管委会,市政府有关部门,市属及驻市有关单位:
现将《天水市落实“十四五”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》印发你们,请结合工作实际,认真抓好组织实施。

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
2022年2月12日

天水市落实“十四五”陇东南区域

发展规划实施方案


为认真贯彻落实《“十四五”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》,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,培育建设天水都市圈,推动陇东南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,打造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,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培育发展新动能,拓展发展新空间,以建强省域副中心城市、培育建设天水都市圈、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目标,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,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,充分发挥天水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,推动陇东南地区协同发展和绿色崛起。
二、发展目标
到2025年,“建强省域副中心城市、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”取得重大进展,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、生态环境更加优美、生活品质更加优良,天水省域副中心城市、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凸显,基本建成天水都市圈,陇东南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。
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,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%左右,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.5%以上。创新发展能力增强,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.5%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%左右。
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。对外开放领域、开放平台、开放通道、开放主体进一步巩固拓展,融入“一带一路”、关中平原城市群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,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建设成效明显,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示范窗口。
城乡发展品质不断改善。城市运营管理更加精细规范科学,城市环境、城市功能、城市特色持续提升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%。乡村更加繁荣发展,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、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,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。
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,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。节能降耗稳步推进,大气、水体、土壤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,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。
区域发展机制逐步健全。陇东南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,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特色产业发展分工协作、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、文化旅游康养合作发展、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不断完善,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。
到2035年,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,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,基础设施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,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,城乡发展更加协调,美丽天水建设目标基本实现,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,陇东南区域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。
三、重点任务
(一)构建陇东南区域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
1.推动区域一体化。加快建设以天水主城区为重点,武山、清水、张家川和西和、礼县、成县、徽县、两当、静宁、庄浪等18个县城为支点,170多个建制镇为节点的天水都市圈,重点推动天水—徽县成县、天水—西和礼县、天水—静宁庄浪、天水—陇西通渭等一体化发展。加快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。(各县区政府,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自然资源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工信局、市文化旅游局、市商务局、市招商局等按职责推进;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政府落实,不再列出)
2.推动市域一体化。着力打造区域经济文化中心、交通枢纽中心、商贸物流中心、金融服务中心、医疗教育中心,建设智慧城市、海绵城市、韧性城市、枢纽城市,打造现代化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。支持秦州区、麦积区拉大中心城区框架,加快建设秦州新城、三阳川新区、中梁空港城,促进资源要素集聚,打造天水都市圈核心区。支持甘谷县、秦安县与中心城区组团发展,优化调整产业结构,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,争取撤县设区(市)。支持武山县、清水县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,打造果菜畜药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农业先行区。支持张家川县打好生态品牌,增强以现代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。(市发展改革委、市文化旅游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商务局、市政府金融办、市卫生健康委、市教育局、市住建局、市工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畜牧兽医局、市生态环境局、市民政局等按职责推进)
(二)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
3.构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。着力推动兰州—天水—汉中—十堰、陇西—天水—陇县两条横向通道,以及平凉—天水—陇南—成渝纵向通道建设,实施打通省际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,促进区域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,建立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南区域交通枢纽。加快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、天水至陇南铁路、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等项目建设,推动通渭至秦安、鸳鸯至漳县、天水至成县等高速公路,以及S218清水县张清界至黑水眼段、麦积区黄家坪至天水陇南界段、S323线秦安至安远公路甘谷段、S323线百家至长宁驿至甘陕界段等普通省级公路前期工作。建设天水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站西区、陇海铁路甘谷综合客运枢纽、秦安高铁综合客运枢纽、三阳川综合客运枢纽等铁路货运枢纽站,增强铁路班列始发直达和集零成整的中转能力。(市交通运输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自然资源局、市陆港委、天水火车站等按职责推进)
4.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。加强干线通信网络建设,推动5G+4G网络融合,并向重点城镇延伸覆盖。加快甘肃移动第二大数据中心建设,引进布局一批数字经济产业,形成“东数西算”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,建设大数据产业及算力保障园区。实施“上云用数赋智”专项行动,加快建设“5G+工业互联网”云平台和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,推动信息技术在特色农业、综合交通、医疗教育、文化旅游、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,促进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。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管理,完善通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,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。(市工信局、市智库办、市委网信办等按职责推进)
5.强化水利支撑保障。积极推进白龙江引水、曲溪城乡供水、天水东北部城乡供水、引洮二期供水配套等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,加强城乡供水安全和产业用水保障。实施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、重点山洪沟道治理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,加快开展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,不断提升防洪抗灾减灾能力。加快武山县西梁、南河以及甘谷县永济、渭济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,打造现代化高效节水灌区。(市水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住建局、市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推进)
(三)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
6.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。以骨干企业为主体,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,以高校院所为补充,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体系。加快布局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、产业创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、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,推动电子信息、机械制造、电工电器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创新,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加工基地。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,引进一批东中部地区梯度转移科技成果,争取共建协同创新中心、产业联盟,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支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,打造国家级、省级特色专业。(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教育局、经开区管委会、农业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推进)
7.打造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。坚持“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”,支持华天、天光、华洋等骨干企业快速发展,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,做精做强集成电路封测产业。依托华天省级创新联合体,建立集成电路开放性研发平台,举办产业半导体相关论坛,形成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。积极与金川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、国内外关联企业加强地企对接和协作配套,推动集成电路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以及材料、设备和终端制造全产业链发展,力争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规模达300亿元以上。(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、市招商局等按职责推进)
8.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争创国家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,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、数字化赋能、服务型转变,打造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新能源、医药食品、建筑建材百亿级产业集群。引导锻压、海林、星火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,与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。支持长城开关、二一三电器等长城电工所属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。扶持培育电传所公司发展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。加快东旭光电显示新材料、杰瑞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建设,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链。增强中航天飞公司航空维修及零部件制造竞争力,打造西部航空装备制造和维修保障一体化产业基地。依托天水制造业优势,鼓励本地企业与成县、徽县铅锌矿加工业企业开展合作。(市工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推进)
9.全力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。加快推进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“扩区增容”,高标准建设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、冀城产业园、天水关高新技术产业园,引进一批央企二级企业落户,打造“园中园”“总部经济”“飞地经济”,推动形成“一区多园”发展新格局。优化整合提升县区工业园区和集中区,培育主导产业,推动产城融合,争创一批省级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。争取建设天津(天水)产业园,支持与成县、礼县、静宁、陇西等毗邻县区共建产业园区。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,探索设立工业园区发展基金,助推产业发展、服务企业壮大。(市工信局、经开区管委会、市政府国资委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)
10.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。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行动倍增计划,实施果品产业迭代升级、蔬菜产业提质增品、畜牧产业扩量增效、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提升工程,果品、蔬菜、中药材面积分别稳定在230万亩、110万亩、26万亩以上,畜禽饲养量1300万头只以上,打造果菜畜药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农业先行区。加强与静宁苹果产业合作,共建优质富士苹果产加销基地;加强与陇西在中药材种苗繁育、标准种植、科技研发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合作,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。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,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、产值10亿元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。支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、加工基地、仓储物流基地,完善科技支撑体系、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、质量控制体系,促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。(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畜牧兽医局、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商务局、市供销社、农业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推进)
11.打造商贸物流中心。稳步发展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中高端商贸,建设一批县域商贸中心和特色商业区,培育陇东南地区最繁华的现代化商圈。加快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,构建内畅外联现代流通网络。加快建设甘肃(天水)国际陆港,做大京东城市仓、甘肃东部(甘谷)物流中心、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、秦安中国西部小商品城等综合性物流园区,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,集成储、运、仓、配等物流服务,打造区域物流集散中心。推动现代物流与“互联网”“物联网”深度融合,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及装备现代化,建立电商物流、智慧物流体系。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,畅通出口转内销渠道。(市商务局、市陆港委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工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智库办等按职责推进)
12.加快建设绿色能源基地。大力发展风电,积极推进张家川平安、甘谷古坡、秦州华岐、武山杨河等风电项目建设,加快推动风电项目低价上网,提高风电利用效率。继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,有序推进清水、张家川、甘谷县等地集中光伏发电项目,加快推动清水县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项目。高效利用推广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。积极发展抽水蓄能,加快麦积黄龙和张家川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,提升电网系统调峰能力。(市发展改革委、市水务局、市自然资源局、市生态环境局、市林业和草原局、市供电公司等按职责推进)
(四)推动城乡融合发展
13.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。加快推动以人为核心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,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、县城为支撑、重点镇为补充的城乡融合空间格局。提升城市风貌,优化城市环境,创建文明城市,彰显天水文脉,留住城市记忆。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,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、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、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,建设7个以上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、300个以上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。(市发展改革委、市住建局、市工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推进)
14.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,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巩固情况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。持续抓好产业帮扶、就业帮扶、消费帮扶,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,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功能。加快补齐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短板,深化东西部协作、中央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,持续发挥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,推动乡村振兴就业工厂(帮扶车间)转型发展,增强自我发展能力。(市乡村振兴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推进)
15.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。创新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,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、双向流动。构建促进优化城乡布局、要素配置、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配置、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。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,加强乡村基础建设。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,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。(市委改革办、市住建局等按职责推进)
(五)构建高品质文化旅游新格局
16.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。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,加强对卦台山、伏羲庙、秦安女娲祠、清水轩辕文化、静宁古成纪文化等始祖文化遗存,以及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、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存的保护挖掘修缮,加强与庆阳周祖陵、南佐遗址保护的交流学习,积极争取将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。成立伏羲文化研究院,申请成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学会,开办伏羲文化讲堂,讲好伏羲画卦故事。争取将公祭伏羲大典升格为国家级公祭活动。以“一山一河一川道”“一庙一节一古城”为重点,建设渭河流域凤凰山—卦台山—导流山段绿色生态文化廊道,创作一批精品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,打造伏羲文化产业园和人文始祖伏羲城。(市文化旅游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节会服务中心、市委宣传部等按职责推进)
17.打造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。依托天水文化底蕴、农业特色、生态优势、康养资源,推动文旅农康相关产业链、供应链、营销链、创新链、技术链、人才链融合。推动“绿水青山”等生态产品实现价值化,争创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。支持麦积区、武山县高品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着力打造武山清水健康养生型、秦安甘谷休闲农业型、张家川草原观光型旅游品牌。(市文化旅游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林业和草原局、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推进)
18.推动文化一体化发展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,统筹推进麦积牧马滩秦墓遗址、甘谷毛家坪遗址、清水李崖遗址、张家川马家塬遗址、礼县秦文化遗址等秦早期文化遗存,以及陇西和秦安李氏宗祠、秦州赵氏“天水堂”、清水赵充国墓等关陇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和整理挖掘,突出甘肃东部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。构建跨区域文化旅游圈(带),向东联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带,讲好“黄河故事”;向西融入“一带一路”文化旅游圈,打造丝绸之路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;向北融入六盘山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板块,与庆阳、平凉联合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;向南与陇南、甘南加强合作,对接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圈,打造文化游、田园游、西北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。(市文化旅游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博物馆、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等按职责推进)
(六)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
19.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要求,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加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,建设南部秦巴山区生态安全屏障。建立以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、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麦积山地质公园、三皇谷省级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。(市生态环境局、市水务局、市林业和草原局等按职责推进)
20.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。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区管控体系,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。推动定西渭源—天水渭河流域以及秦州—礼县—西和—康县—成县西汉水流域一体化发展,联合开展重点河流上下游跨界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,共同探索建立多元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。完善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管理和考核制度,实行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。与周边省市区探索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基金,联合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和项目。建立跨区域河流生态环境与资源公益诉讼联动协作机制。(市生态环境局、市水务局、市财政局等按职责推进)
21.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。贯彻落实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加快渭河、葫芦河、耤河、散渡河、牛头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修复,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、水源水环境保护、农业生产协调推进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。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,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,争取国家储备林项目,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9%,草原盖度稳定在83%以上,争创国家森林城市。加强矿区生态治理修复,落实绿色矿山标准和评价制度,扎实开展尾矿库治理。(市生态环境局、市水务局、市林业和草原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推进)
22.强化环境污染协同治理。实施流域分区管治,强化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。协同开展清洁园区建设行动。推进渭河、葫芦河、散渡河、牛头河、西汉水等水污染协同治理,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。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,推动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颗粒物、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。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,突出耕地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安全监管。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,加快建设固废资源回收设施、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垃圾渗液配套处理设施,努力创建“无废城市”。(市生态环境局、市住建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畜牧兽医局等按职责推进)
(七)深化对外开放合作
23.加快塑造开放优势。深化区域经济合作,推进产业转移、科技创新、成果转化、人才培养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。抢抓制造业有序转移重大机遇,实施招大引强突破行动、承接产业转移突破行动,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。主动与兰州新区、西咸新区、杨凌示范区等国家级发展平台协同联动,形成一批合作共赢成果。推动甘肃(天水)国际陆港深度对接成都、重庆、西安、兰州等国际陆港,共同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。做强中国(天水)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,增强跨境电商平台入驻企业数量和质量,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,建设综合保税区,扩大海外仓,积极融入陕西、四川、天津等自由贸易区发展。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,引导西和、礼县、陇西、静宁各类人才落户天水。探索通过派驻、培训、远程服务等方式建立“人才飞地”。(市发展改革委、市科技局、市人社局、市招商局、市工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商务局,经开区管委会、市陆港委、天水海关等按职责推进)
(八)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
24.建立跨区域要素市场。推进土地、能源、科技、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,建立一体化区域市场。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,积极争取节余指标调剂。推动就业服务公共平台建设,促进劳动力自由迁徙和流动。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,探索建设碳排放权、排污权、用能权、用水权等交易平台。加快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,发展跨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、技术联盟、孵化器等创新组织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,培育区域信用服务市场。(市自然资源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人社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按职责推进)
25.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落实“非禁即入”。坚持“只要企业定了干、一切手续政府办”,坚持“一对一”“保姆式”“专班制”服务,优化企业发展环境。完善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窗通办”,推动陇东南区域实现政务服务“跨区域通办”。联合陇东南四市开展合作招商,放大区域特色优势。健全跨区域市场监管协调机制,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。(市政府办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政府政务大厅、市招商局、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推进)
26.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优化城乡教育布局,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,满足百万人口城市学位需求。加快建设天水职教园区,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,打造陇东南科产教创新融合发展高地。统筹养老服务布局,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产业化。加快建设全面覆盖、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。建立陇东南区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,提升生态环境、灾害防治、安全生产应急响应处置能力。建设甘肃省南部区域医疗中心、区域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和陇东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,完善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,提升传染病监测检测以及跨区域联防联控能力。(市教育局、市民政局、市文化旅游局、市应急管理局、市生态环境局、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推进)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协调
建立陇东南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,推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,定期轮流召开会议,协调解决重大问题、研究落实重大事项。成立天水市推动陇东南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,统筹推进陇东南协同发展工作。建立陇东南区域重点任务包抓责任制,完善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机制,强化督导检查,确保高质量完成实施方案目标任务。(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推进)
(二)健全实施机制
各级各部门按职能成立产业联动、创新协同、通道共建、生态联保、市场共建、服务共享等专责组,建立专项合作机制,制定工作计划和项目清单,推进具体合作事项。健全财力保障机制,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。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。(市工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科技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生态环境局、市商务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卫生健康委、市财政局等按职责推进)
(三)强化政策保障
健全财政、金融、投资、土地、人才、营商环境等领域政策体系,营造有利于协同推动陇东南地区发展的制度环境。围绕规划和方案的目标任务,聚焦基础设施、产业转型、科技创新、文化旅游、商贸物流、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,谋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。(市直各部门按职责推进) 
(四)加强督查考核
加强对方案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导、督查考核,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,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、取得实效。完善工作成效考核奖惩闭环机制,做到真考核、真奖惩、真使用、真问责,旗帜鲜明为实干者撑腰,为负责者负责,为担当者担当。(市委办公室、市政府办公室、市委组织部等按职责推进)
(五)营造舆论环境
加强陇东南协同发展宣传报道,突出宣传规划实施的重要意义、重大举措和发展成果,准确解读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,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发展的舆论环境。及时公布协同推动陇东南区域发展建设进展情况,总结发展经验,畅通反馈渠道,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建设,形成全社会关心、支持和主动参与陇东南建设的良好氛围。(市委宣传部、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推进)

来源:天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


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