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甘谷唢呐

甘谷唢呐

关键词:天水文化 甘谷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
  甘谷历史悠久,早在秦武公十年,即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冀县,为中国最早建县之地,被誉为“华夏第一县”。而作为甘谷民俗民间文化的唢呐,以羲里秦乡为特征,尤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,深厚的文化积淀,广泛的群众基础。在渭水流域民间文化活动中,以其粗犷的性格,高昂的旋律,独特的风韵,多采的曲牌,成为黄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
  甘谷唢呐,俗称“吹响”,是民间吹打乐器中的主要乐器,原流传于波斯、阿拉伯一带,金元时传入中国。在古冀县唢呐主要用于秦腔的伴奏和民间祭奠活动,我们每年祭奠人类始祖伏羲、蜀汉大将军姜维时,都用唢呐曲牌祭奠,场面隆重粗犷。在甘谷广大农村,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:
  丑般丑,三班手,
  钱儿票子八个斗;
  不如一班好吹手。
  随着时间的流逝,唢呐已经成为民间民俗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,哪里有人居住,哪里就有唢呐声,不管是茅草房舍,还是书香宅院,人们对唢呐的崇拜是一样的痴爱,一样的狂热。尤其是在秦腔的演唱中,唢呐表现的是那样的粗犷,那样的雄浑。有人说,如果没有唢呐的加入,秦腔也就缺少了独特的韵味。因而,居住在农村的人们对于像《爹落亲》等这样的唢呐曲牌,几乎达到了人人都会哼的地步。

曲牌简介

  甘谷农村的“唢呐文化”,由三种曲牌组成,第一组是丧葬曲牌。主要有《爹落亲》、《黄草坡吊孝》;第二组是祭祀曲牌。主要有《大开门》、《升官图》、《将军令》;第三组是怀念曲牌。主要有《姜维招魂曲》。三组曲牌虽各有不同板式,但均婉转低沉,催人泪下。欢快时犹如雄鸡报春晓,一个个音符从黄铜喇叭中吹了出来,就像滔滔不绝的黄河水,时而舒展悠长,时而激昂奔放,时而涛声点点,时而细雨蒙蒙。吹到得意之处,那吹手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,整个身心便陶醉在那明快粗犷的唢呐声中,达到了似醉非醉的境地;悲伤时,仿佛昏鸦落寒林,曲调委婉低沉,如泣如诉,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,一览无余地融进了这一美妙的唢呐声中,构成了一个“曲曲无词皆有词,声声是歌亦是泪”的民间艺术大世界,在这嘹亮的唢呐声中,生者“吉星高照”,逝者“驾鹤仙游”。
  这就是甘谷古老的“唢呐文化”,它将黄土高原的雄浑、渭水波涛的伟岸、亲朋好友的深情、民间文化的内涵,几乎全部融进了那唢呐的一排黄铜小孔之中,向人们诉说着人间的沧桑。甘谷唢呐队由64名民间艺人组成,队员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,脚蹬甘谷麻鞋,吹奏着喜庆、欢快的《拾棉花》、《割韭菜》、《织手巾》等传统曲牌,表现了甘谷人民积极向上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风貌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4006887858 传真: 邮箱:415145035#qq.com
地址:天水市秦州区供销大厦18F 邮编:7410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天水城市在线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